推广 热搜: cdn  知识产权,商标  增值电信  文化出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ICP经营许可证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等级保护流程,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文网文 
咨询热线:400-668-6635

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日期:2019-04-02     浏览:241    评论:0    
核心提示:一、文化资源为东北主要城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有利条件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这四个东北副省级城市,由于历史、民族、语言
一、文化资源为东北主要城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有利条件

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这四个东北副省级城市,由于历史、民族、语言、区域、地缘和气候等因素使然,他们在地理上属于同一文化单元,在基脉渊源上同属关东文化或塞外文化,表现形态主要有:一是移民文化。四个城市的人口结构除极少部分为土著满族和朝鲜族外,绝大多数是从山东、河南、河北和山西等中原地区迁移而来的汉族,还有一些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一战结束和二次大战前夕从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来此避难的侨民(哈尔滨最为突出),城市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补性。二是工业文化。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是我国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解放后最早重点建设的国家重工业基地,其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20个坐落在这四个城市。尽管在前些年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很多项目被关停并转,但一些标志性厂房和关键性设备被保存下来,这些工业遗产不仅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而且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三是民俗文化。四个城市的民俗文化源于东北四大族系的民族习俗,包括汉族所创造的以农耕生活为主要表征的汉族文化习俗,肃慎系孕育的以渔猎生活为主要特点的满族文化习俗,东胡系培植的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维度的蒙古族文化习俗,秽貊系民族虽然是消亡几百年的民族,但其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浸润在城市民俗文化之中。在这一民俗文化体系中,满族文化习俗对东北城市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比较著名且流传至今的有戏曲中的皮影、秧歌、“二人转”、东北大鼓(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饮食中的“满汉全席”以及服饰中的旗袍等。四是皇族文化。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三个城市及周边地区是女真族和满族的发祥地和金朝、清朝的都城(哈尔滨阿城区是金朝建立政权最初之地,沈阳是清朝的前身后金的帝都),象征女真族和满族皇权的宫廷建筑的遗迹遗址众多而完整地存留至今,封建皇室生活习俗的影响也比较深入和久远。五是冰雪文化。除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外,其它三个城市都坐落在平原地带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且降雪较多,均具有发展以雪雕、冰灯、冰雕、滑雪、滑冰、冬泳为主要内容的冰雪文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尔滨、沈阳和长春三个城市将晶莹剔透的冰雪点绘成瑰丽多姿的艺术景观,把肃杀静穆的寒冷幻化为心旷神怡的文化瑰宝,使萧条沉寂的冰封大地变成流光溢彩的玉宇瑶池。 东北城市文化资源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反映了四个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形成了肌理上相互统一、形态上相互区别的人文风貌。其中,海洋文化、园林文化、广场文化、体育文化和服装文化是大连文化的主要表征,氤氲着浪漫情调;俄侨文化、犹太文化、音乐文化和建筑文化是哈尔滨文化的基本维度,散发着异域色彩;皇族文化、萨满文化、抗战文化是沈阳文化的主要成分,饱含着关东韵味;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是长春文化的重要内涵,呈具着时尚魅力。创立文化资本理论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经指出“城市文化资本是通过城市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空间特征、人文精神的汇集,例如历史建筑、艺术瑰宝、城市建筑特色和空间布局等构成城市的文化资本。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这些城市文化资本同城市经济发展一样,都是城市的财富之源。”上述四个城市精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资源,客观上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城市文化资源是最高层次和品位的资源,多维多样的特征决定其能够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供给。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思考后得出以下结论:“一个贫困的国家或城市,即使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在文化资源上肯下大的投资,也是可以发展起来的。” 在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属于初级类别,适合于文化资源禀赋相对充裕但特色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的城市。整体经济发展迟缓的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近年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已经和正在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业已培植出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硬实力和软实力,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1、大连市。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大连是濒海城市,海洋文化是其独特优势。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集中反映,是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等社会实践的综合产物。对于一个临海城市而言,海洋文化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设施、社会风尚、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海洋文化资源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和意境。大连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缤纷多姿,如港口文化、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节庆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岛渔家文化、海洋商贸文化和海洋盐业文化等;与海洋有关的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长海钓鱼节、金石沙滩文化节、北海渔民节、龙塘海灯节等。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质量。一直以来,大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深度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海洋文化产业,目前已形成以冰峪沟、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圣亚海洋世界、森林动物园、大连紫檀阁、现代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为支撑,以安波温泉旅游度假区、长山群岛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系列化海洋文化服务项目,辟建了以海洋文化资源为支撑的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以特色文化产业塑造其文化形象,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迈向国际化都市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培育,浪漫之都、时尚之都已经不再是大连的宣传口号,而是包蕴具体内涵的文化符号。围绕浪漫之都、时尚之都这一城市文化定位,大连近年来举办了国际服装节、夏季达沃斯论坛、国际马拉松大赛、烟花爆竹节、赏槐会、国际徒步大会等各种活动,大连城市文化的国际化色彩日益彰显,特别是最近几年大连每年举办国际性会议 30多场,APEC 高官会议、夏季达沃斯年会、国际商业理事会议、软件交易会等已成为大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城市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其作用不仅是扮演城市发展中的经济角色,更重要的是担负文化传承、城市形象塑造等多种社会功能。依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创造丰厚的经济财富,而且对培育城市精神、强化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大连积极开发工业文化资源,并进行历史文化的创意改造,使其成为一个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的工业遗址设计中心,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新的探索。


2、沈阳市。由于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从资源角度重新审视文化价值,对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尤其是对城市现代转型中经济结构模式调整的认识也有了飞跃。在东北的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更为深厚,文化资源也更为丰盈,在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产业方面已捷足先登且成效显著。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综合性改革试点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沈阳多年来着力开发自然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东部棋盘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西部胡台包装印刷产业集聚区、南部浑南动漫产业集聚区、北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部“故宫方城”文博旅游产业基地,发挥园区和基地对文化产业的孵化引领作用,借此推动整个城市产生集聚效应。实现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的精神亮点与经济支点,而且是经济欠发达城市加速发展的最具耐力和潜力的现实举措。近年来,沈阳市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对文化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整合区域内满族文化、民国文化、抗日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龙头,通过深入挖掘、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着力构建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博中心;以秀湖景区和森林公园为核心,加快棋盘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依托铁西工业文化区和大东工业文化区等工业遗存,开发和打造针对“世遗”和“非遗”线路的遗产游,以及工业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游、佛教游和环城游等旅游路线,引进和培育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等项目,重点开发休闲旅游产业;以东北民俗文化资源为媒介,组建跨地区的京、评剧院团,扩大和提升沈阳演艺业在全国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然,沈阳市在培育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恪守新的发展理念,针对城市文化资源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在进行产业化过程中,既突出重点,以张扬其城市文化特色所在;又兼顾整体,努力维系城市文化资源存续的根基。


3、长春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座城市的地域中心功能既体现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摄纳和辐射,也体现为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吸附和转化。长春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是一个文化资源禀赋卓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城市。该市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生态文化及记录日本侵华历史的警示文化和反映民族民俗演进历程的移民文化、萨满文化、黄龙府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呈现出仪态万千、绚丽多姿的气场与品貌。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国家级先进文化县,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古文化遗址,特别是汽车文化、影视文化、雕塑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及文化资源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聚集和裂变,为实现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提档升级提供了可能。近年来,该市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艺术修饰、历史还原、美学灌注和科技融汇,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由小及大、渐入佳境。城市经济学理论表明,实现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其最根本路径在于经营城市,而经营城市须对构成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与运营,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收益。长春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位于该市的第一汽车制造车是我国建立最早的汽车生产基地,多年来,长春积极发掘汽车文化资源,依托汽车产业开发区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精心建设包括长春国际汽车主题公园、国际汽车博物馆、世界十大汽车品牌展示店、中国和世界汽车文化长廊、汽车名人大道、卡丁车赛场、汽车主题酒店、模拟儿童驾校等地标建筑群在内的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使园区融入诸多世界汽车文化元素,荟萃国际知名汽车品牌,成为国际汽车精英的汇聚地,国际汽车品牌的陈列馆。在建设国际汽车文化产业园的同时,从1999年开始,长春已连续举办了10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目前该展会已成为国内顶级汽车展之一。作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电影不仅是一种审美艺术,更是一种经济效能和人文价值叠加的文化产业。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老牌的电影制作单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摇篮,长影世纪城是我国首家电影制片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电影主题公园,是借鉴美国好莱坞环球影城和迪斯尼游乐园的精华建造而成,被人们誉为“世界特效电影之都”。近年来,长春凭借丰厚的电影资源,鼎力支持长影集团提高电影创作和生产能力,加快长春电影世纪城建设,完善长影大产业链,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文化主题活动,举办全国影视原创作品展映活动和大学生电影艺术节,支持市内各高校的影视专业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影视策划中心。


4、哈尔滨市。哈尔滨,一个仅用一百多年时间由松花江畔的一个小渔村跃升为中国东北北部地区最大的区域性城市,这是一种文化传奇和经济神话。要破解这一传奇和神话,我们应从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中索解答案。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等多种文化质素作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哈尔滨共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遗址、古墓葬、碑刻、纪念性建筑等1000余处,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这些成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源头活水。国家倡导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哈尔滨市科学配置与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既遵循共性要求又彰显城市特色,推动了文化产业协调持续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和贡献力有所增强。哈尔滨是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冰雪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发展冰雪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哈尔滨人以非凡的智慧和才华,运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将平淡无奇的冰雪点绘成瑰丽多姿的艺术景观,把避之不及的寒冷幻化为心旷神怡的文化瑰宝。从90年代开始,哈尔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做大冰雪文化产业,滑雪节、泼雪节、冬泳节、冰雪狂欢节等冰雪文化活动陆续推出,产业内涵越来越丰富,冰雪艺术、冰雪经贸、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饮食、冰雪纪念品不断拓展,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等主题公园不断规模化精品化,产业层次越来越高,产业集聚和扩散功能也越来越强,冰雪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批白俄和犹太人被迫迁居哈尔滨,他们在此传播西洋音乐,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于1908年成立于哈尔滨,创建于1961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新中国举办时间跨度最长的国家级音乐活动之一,哈尔滨音乐文化声名远播,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长期以来,哈尔滨发掘音乐文化资源,弘扬音乐文化传统,以两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契机,通过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建设音乐演出设施、开辟音乐主题街区和建设音乐博物馆,积极发展音乐文化产业,音乐已沁入城市文化骨殖和灵魂,成为哈尔滨勃发振兴的人文基因。


三、东北主要城市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对策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宏观调控。城市的文化定位究其根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而发展文化产业取决于市场对城市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目前,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市场化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区域内统一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市场尚未形成。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东北地区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市场的发育,推动文化资源、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产品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要针对四个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等问题,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应加强协调,从战略层面对四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考虑,研究出台以四个城市为核心的、涵盖整个东北地区城市的总体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保各城市按照自己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产业特征健康有序发展。

2、树立区域发展观,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当今世界正处在动荡变革的调整时期,无论是方兴未艾的后工业化、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日趋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还是波诡云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快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正在改变人类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和区域经济格局,这就要求地缘相近的城市应树立区域发展观,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走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要克服本位思想,增强全局观念,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时,从东北乃至全国的角度加以考量,确保各自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举措与全局相统一,与区域相契合,与对方相补充。在此基础上,四个城市要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和协商合作的机制,定期召开四市市长峰会,设立一年一度的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文化资源开发、政策法规制定、项目引进上马、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商,逐步修正和统一四个城市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调整完善各自既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通过运用协商合作机制,逐步打破城市间的界限,建立统一的文化资源评价标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商标保护等措施,取消产品准入的附加条件,为文化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取向,建立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作机制、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和战略性合作机制,在文化资源保护、信息交流和旅游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四个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3、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文化资源是一种凝聚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具有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和持久性。只有牢固树立有效保护、适度开发的理念,才能切实处理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的关系。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在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应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避免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后继乏力。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智力,倾心打造在国内和国际文化产品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项目和品牌,推动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进一步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领域,开辟文化对外合作的渠道,丰富文化走出去的形式,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要研究东北亚文化消费人群的习惯和特点,辟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研制和生产适销对路且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挥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促进四城市文化产业尽快融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

4、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文化产业是具有人文属性和经济价值的特殊产业,是以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为基础,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旨归,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经济形态。基于此,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四个城市要坚持正确文化发展导向,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加大对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增加特色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总额,对市场潜力大、有发展后劲的文化企业进行重点扶助,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文化项目的贷款贴息或补助、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对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应设立绿色通道,利用税收、信贷、保险等经济杠杆,在贷款利率、税费减免、融资担保、进出口等方面进行扶持,尤其是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同时,建立面向社会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进入城市特色文化产业领域,辅之以严格的文化市场监管,为文化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秩序和公平环境。
 
打赏
 
更多>同类办证须知
0相关评论

热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