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滴滴的财报我们不难看出,滴滴在2018年度业绩表现程度真的很让人失望。全年度出现了连续的亏损,补贴司机的金额就超过了113亿元,全年的亏损达到了109亿元。连续6年累计亏损达到了390亿元。
滴滴打车的业务规模很难想象,表面上除了基本的打车业务之外,还布局了大数据 共享单车 二手车电商等市场。如此庞大的规模和市场为什么会出现连年的亏损呢?
网约车的服务真的非常不好做,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地方政府的新政,新政主要包括车辆的人员户籍 车牌号甚至连汽车的排量都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护地方的利益以及网约车的安全。汽车在一二线城市里面的市场不是特别大,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愿意做出租车了,更多的人选择坐高铁和地铁,地铁的速度和安全性以及时间成本明显要比出租车要方便很多。地铁的排污量又比出租车的成本低很多,所以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地方政府的限制以及接连爆出“网约车杀人”等不安全的事件,让滴滴的口碑遭到了打击。除了外部的原因之外,滴滴内部也有相当的危机。比如说滴滴的员工问题,很多滴滴的员工都在抱怨滴滴的收入非常低。一个司机从早到晚7点到11点中间只能够休息2个小时,一天大概工作14个小时左右,平均一单大概是10块钱左右,一个月下来1万块钱。表面上看起来很高,实际上司机也是有运输成本的,比如说车子需要加油 如果闯红灯的话还要交罚单,还有大部分的车辆耗损费等等,一个月到手不过才5 6000左右。如果乘客不满意的话是很难拉到客户的。很多司机还要考虑到在高峰期的时候是不会去接车的。
司机工资低的话,滴滴想出了一个“损招”。那就是吃什么?补什么?既然滴滴司机的工资低,那就不如给司机大规模的补贴。春节期间滴滴给坚守岗位的司机发放了3亿多元的补贴,平均每个司机从2块到100块钱的春节红包中获得。补贴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司机从其他打车公司吸引过来,同时提高佣金,平均每一个客户在春节的时候交给司机将近2块钱(初一 初二),然后就从订单里面抽取一些。这个政策的漏洞就在于完全贸易壁垒,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不去专注于改进自己服务,势必会被其他企业所跟风,滴滴由此陷入了资本的死循环。市场的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却一点都不赚钱。
滴滴之所以裁员说到底还是不赚钱 业务和市场之所以多和大,靠的就是一路烧钱。
除了滴滴之外,互联网公司掀起了裁员潮。因为资本市场遇冷导致现金流非常紧张,现金流是一家公司的“造血能力”很多基金公司出现了募集困难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注重的更多是用户以及市场的增长,不会像快消品那样实现真正的盈利。互联网的扩张能力非常强,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抢占市场。所以你去看看很多BATJ巨头都几乎是靠垄断来赚钱的,连滴滴也不例外。要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大笔烧钱,挤压对手和开发业务以及产品。想当年能够在互联网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高薪的。现如今互联网公司的资本红利已经消失了,业务的收窄使得互联网公司出现大批的裁员潮。
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虚拟资产,只能够降低自身的成本来自救,降低成本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因为这些公司,以前都有交社保,但是不是全额的,打个比方,工资在这种公司工作差不多的最少综合都有1万多,但是社保可能就是按照4000或者最低水平交的,但是国家非要你按照1万交,那么一家公司一个人最少会多支出3000社保,压力无比大,加上互联网行业已经很饱和,创新太难,所以裁员自保,加强无用员工淘汰是必然的,社保新政是把双刃剑,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加重企业负担,裁员降薪,人心惶惶,其实转到手里的钱才是钱,连工作都没有,谈何社保?或许初衷是好的,只是一些小企业并不能承受的住。